看到了吗?两段故事都有一个人物内心情绪升级的过程,都是由外部因素主导,可在你的双重标准下,高晓峰的冲动就成了没原由的行为,再说说你的偷换概念,“高晓峰既然愤怒下冲动杀人,为何一开始不冲动”你成功的将“一个人在愤怒下冲动杀人”转变为“既然一个人在愤怒下冲动杀人,那么所有愤怒情况下他都可能冲动杀人”的概念,忽略外部因素加持,内心情绪升级的过程,从而得出一个经过你逻辑加工后的结论,比如肖律师也处于愤怒状态,但他并没有上去直接杀了二人。至于你说的高晓峰只是一夜情,没什么实际损失,后面又说被骗钱没人知道,不会伤及自尊,看到自相矛盾之处了吗?被骗了上百万不算实际损失?算了我就不吐槽了。还有高晓峰身份保密的问题,准确的说是赌场的秘密,徐丽说过高晓峰基本待在赌场,那里除了赌徒一般人很难进去,我不知道这么一件事要用多大篇幅才能表述的让你觉得不难理解。
再来说高晓峰,他被徐丽勒索一百万,产生了愤怒,注意我剧本里的描述,高晓峰和徐丽对话中,徐丽说录像证据在同伙手中,高晓峰说徐丽的同伙在他手上,他此刻猜到是肖三,但徐丽说并不在高晓峰手上,此处我还在剧本里特意加了一句说明,高晓峰没能正确理解这句话,所以他以为同伙另有其人,出于忌惮才没有将徐丽怎么样,回到办公室,得知肖三已经逃了,(闪回)他想到徐丽所说的不在他手上的意思是肖三跑了,所以此刻他又认定肖三就是同伙,这时候他亏得就是一百五十万了(徐丽的勒索和肖三的债务),这又加深了他的愤怒,最后河边见四下无人,才产生了杀人的冲动,后面找老黄干掉肖三当替罪羊,一举两得。
“有财有势有知识,不容易冲动更文明”很高兴你能对一个乡镇黑社会分子抱有如此高的期许,我猜你把高晓峰想象成何鸿燊了,抱歉,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,不在澳门。你用“心理平衡”作为同一个动机假设,证明肖律师合理,高晓峰不合理,然而你却在论证的过程中,采用双重标准,不仅如此,还偷换概念,下面详细来说,肖律师出于愤怒,进而产生报复的心理,逼停对方的卡车,用对方的衣服把痰擦掉,继而招来一顿羞辱,被打被在车上撒尿,事情原本已经了结,可后面他在超车的时候又被卡车司机恶意别车,还被司机扔出的瓶子砸碎挡风玻璃,这才导致肖律师的报复升级,点燃了他们卡车上的草料。
关于动机和动因,我已经说的很详尽了,就是人物内心与外部因素的关系,我再给你说的直白一点,就是一个以人物制造事件,一个以事件推动人物,人物制造事件必须有充足的动机,而事件推动人物只要动机可行即可,落实到人物上,这也是两种人格特征,两种思维方式,不是什么不加入思考的自然反应,跟动物性更没有半毛钱关系,明白了吗?不管动机还是动因,都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环,“如果拍人的电影全是因果关系,没有人的思考在里面,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拍出来会是个什么样子”,建议你重看一遍你之前举例的那部“疯狂的石头”,我顺便可以再推荐两部“两杆大烟枪”“偷抢拐骗”,然后你告诉我这几部电影的思想是什么,我不想说你的认知狭隘,但我真的理解不了你究竟要表达什么,世界运转难道不是由因果关系构成的吗?故事的发展不是依靠因果关系推动的吗?任何一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情节,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事件,哪一个不是因果关系的产物?正好我准备写一部解析因果关系的电影,如果你能打破因果律,我改行写A片去。
每个人动物性都是等值的,没有多少之分,唯一的区别在于,你有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,所以有大量财富,知识,阅历的人,不但动物性不会减少,相反会更容易屈从于它,因为他们更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,而压制欲望则完全取决于人性,说具体一点,就是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长环境下形成的正确价值观,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那么再有知识,阅历,财富,也不会有健全的人格,更不会有光辉的人性,有的只是无法克制的动物性,所以依靠身份背景判断一个人的动物性毫无根据,甚至是荒谬的。
你不但没仔细看过我的剧本,连我和你讨论的话也没看懂,好吧,我就着你的话题跟你聊,先说说人性和动物性的关系,所谓动物性,说白了就是人作为动物出于本能的欲望,除了和其他动物一样的食欲,性欲等基本通性之外,人类还有其他比如对财富,地位,权利等更多更为复杂的欲望,但从欲望的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,这就是动物性。而人性呢,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特性,这个特性主要表现在对欲望的控制上,说白了就是压制自己的动物性,所以饿了想吃饭是动物性,饿了也不抢别人的饭吃,是人性。注意,以上所指的欲望是本能驱使的欲望,而非人类经过文明洗礼衍生出更高层面比如“教化众生”之类的非本能性欲望。
后面的剧情更说不通,肖律师想烧尸灭迹,于是他去修理站买汽油,那个修理站是方圆几百公里唯一的修理站,肖律师的车子车祸痕迹又很明显,他难道不担心警察调查时老板告发他吗?这是一个谨慎的人能做出的事情吗?他本可以将尸体运到更远的地方埋掉处理,他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?明显“动机”不足,但是在我看来,动因合理,所以本质上我们是在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,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但我更倾向于先有蛋,而你的观点是,必须先有鸡。
再给你举个“无人区”的栗子,主人公肖律师,一个有理想有见地,谨慎冷静的人,只因为一件小事,跟别人斗气,最后导致一系列不行的遭遇,从动因层面解读,卡车司机一口痰吐在他的挡风玻璃上,这个事件让他产生愤怒的情绪,他截停卡车不但没得到道歉,反而遭到羞辱,后面卡车司机更过激的行为(酒瓶打碎挡风玻璃)加深了肖律师的愤怒,进而使他产生报复的心理,最终付诸行动,后面的事情就更加偶然了,他无意中“撞死”了偷猎者,他想出的办法是毁尸灭迹,因为当时无人区的环境使他产生了这个侥幸的念头,换个环境他身为律师决不会冒这个险,如果按照你的见解,从动机层面解读,肖律师一开始就不应该斗气,因为按照所谓的常识,那实在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,任何一个人在谨慎冷静的情况下都不会做出招惹麻烦的选择,毕竟那是在一个无人区,
我一般很少用人物动机这个词,更多会用人物动因,对我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,动机更多是发自于人物内心的一种信念,外部因素能起到强化或者削弱的作用,但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它,而动因则是更多受外部因素影响,使人物产生某种信念,但它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,拿高晓峰来说,徐丽敲诈勒索这件事,让他产生愤怒的心理,肖三的逃跑使他联想到徐肖是同谋,这加深了他的愤怒,河边大雨中四下无人的情境,最终让他的愤怒转化为冲动,做出杀人的动作来,如果从“动机”出发,那么高晓峰必须在第一时间就做出杀人的决定,后面的事件只是强化他杀人的这个信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