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要梗概:
电影剧本反映文革期间几个都市知青插队在偏僻山村的苦涩经历,他们(她们)在肉体和情感特别是爱情上所经受的磨难,会让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所瞠目,然而,那些故事却是真实的......
免费注册 |
马上登录
阅读剧本正文
怀旧,是人们的普遍情感,已经过去40多年的那段真实的关于青春的故事,会吸引当今很多观众的注意,并引起广泛的共鸣。因此,本剧会有可观的市场前景。
免费注册 |
马上登录
阅读剧本正文
片头
字幕: 谨以此片献给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青
天安门广场,1966年,夏,白天。
整个广场,像一片沸腾的海洋。
字幕:1966年。
红旗、红卫兵袖标、红皮语录本以及数十上百万青年人穿着的草绿色军装,构成这片海洋的主要色调。
人们都手举语录本,仰望着天安门城楼,跳跃着,有节律地呼喊着:
毛主席万岁!毛主席万岁!毛主席万岁!
天安门城楼。
毛主席登上城楼。
大红灯笼之下和城楼廊柱之间,人们簇拥着毛主席。
城楼上,还有许多中央领导。
有个男青年,给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标。
毛主席向广场招手。
北京54中教室,1967年,秋,白天。
一大群红卫兵开会。
有人说“‘无敌派’污蔑咱们‘暴风派’阶级队伍不纯!”
有人说“别怪人家,咱‘暴风’红卫兵造反兵团本来有富农子女嘛。”
有人激烈地喊叫“大富农!不能带红卫兵袖标!”
有人附和“对!对!清理队伍!”
低头坐在课桌边的卫迎煦,突然站起,眼含委屈的泪水,摘下红卫兵袖标装进口袋,捂着脸,痛苦地跑出教学楼。
54中校园,1968年,冬,白天。
大操场上,有面横幅,上书:黑龙江建设兵团报名点。
很多学生拥挤着报名。
卫迎煦挤进报名台前,递上户口本。
戴着红色领章帽徽的兵团干部,看看户口本,又看看卫迎煦说“富农不能去兵团。”
靠边的篮球场上,也有面横幅,上书:插队陕北知青报名点。
零星学生在那报名。
卫迎煦过去报名。
接待干部递个报名表给她。
在填写报名表“出身”栏时,她手有点颤抖,写上“富农”。
卫迎煦家内,晚上。
卫迎煦拿着《知青上山下乡光荣证》给妈妈看。
妈妈说“陕北?学校不是有人去郊区农场吗?”
卫迎煦说“妈妈,我想走得远一点。”
妈妈轻轻地叹气,伤感而且无奈。
北京火车站,1968年底,白天。
站台上热闹非凡,喧嚣一片。
一队队即将启程远行的人,一群群赶来送行……
您没有登录,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!
免费注册 |
马上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