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故事梗概
- 作品正文
第三章 卫鞅
魏国的疆域在战国时代,还算是广大的。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成两大坨,就像一个细颈的葫芦。东周西周所在地巩县洛邑正在这细颈附近。魏国的首都安邑,从地图上看离巩县也就几百里。
此时,魏都安邑城内正要发生一件大事,魏国国相公叔痤要死了。一国的国相要死了,对于一国的政治,当然是大事了。公叔痤是魏国的三朝老臣,文武兼备,曾经大败赵韩联军,威震中原。当然,也有走麦城的时候,被秦国俘虏过,后来两国议和,被放回。因他有军功,又是扶保现任国君魏惠文王登基的顾命大臣,所以回国后仍然权倾朝野,稳居相位。
公叔痤虽然也名重一时,但在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时代,他还不算彪炳千秋的人物。但他有一个学生却是名副其实彪炳千秋的翘楚,他在以后的政治学术生涯中,堪称一代大家,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屈指可数的巨子之一。他就是后来的商鞅。现在他还不叫商鞅,而叫卫鞅或叫公孙鞅。有人要问啦,一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姓氏,莫非他有很多父亲吗?这到不是,究其原因,应该与中国姓氏的起源有关。中国古代人的姓氏,最早来源于地域、职业、宗族或者官职以及其他。就像日本人的祖先,生在什么地方就姓什么一样。我国某个少数民族,至今生下孩子,还头一眼看到什么就起什么名字呢。据史书记载商鞅是卫国人,所以就叫卫鞅,又说他是卫国贵族,所以又叫公孙鞅,后来在秦国受封商君,才史称定名商鞅。我们现在姑且叫他卫鞅吧。他现在在相府担任中庶子之职。中庶子是什么官呢?大概相当于参谋幕僚书记员办公室科员一类的闲职吧。俗话说,宰相家人七品官。在封建社会,{战国时期,虽然还算奴隶社会晚期,但在大多国家都已实行封建制}在相府担任职事的人员,都是有俸禄品级的公务员。现在公叔痤重病在床,作为学生下属的卫鞅,理应前来探视侍奉。
公叔痤病势沉重,躺在床上,卫鞅进来施礼。
卫鞅:弟子见过恩师。
公叔痤有气无力的说:坐那吧。
卫鞅:恩师这几日感觉好些了吗?
公叔痤摇头叹息:唉,大王为我请了最好的大夫都看过了,也一直在服药,可是还是没什么起色。
卫鞅:弟子认识一个卫国的大夫,乃是扁鹊的传人,弟子前几日已经差人拿着我的书信,骑快马去请了,估计三五日就回来了。
公叔痤摇头道:老夫也颇知阴阳医理,此病恐怕已非药石可医了。让你费心了。
卫鞅:这是弟子应该做的。……
您没有登录,注册并登录后方可阅读全部公开的正文!
免费注册 | 马上登录
上一章
到底了
编辑:看江湖